一颗种子生根发芽的故事
一颗种子,从生根发芽,再到茁壮成长,需要的时间是多久?钟扬教授用其一生给出了答案。
“生命的高度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当一个物种不得不面对环境挑战来扩大自己的生存范围时,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生物新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机遇。”钟扬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先锋者。他是跋山涉水、扎根青藏高原的 “人民科学家”,也是情系西部、胸怀天下的“优秀援藏干部”,更是爱生如子、播种未来的“好老师”杰出代表。钟扬一生不断拓展着生命的高度和广度,最终活成一颗承载着希望与梦想的种子。
成为采集种子的先锋者
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批老员工的入学激励着钟扬,15岁的他如愿考到中科大无线电专业。1989年,钟扬教授来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工作。几年后,33岁的钟扬成为了武汉植物所副所长。然而在2020年,他却做出了让常人难以理解的举动——辞去武汉职务,来到复旦大学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教授他最熟悉的植物学知识,这成为了他播撒种子的开端。
不在乎住所,不讲究生活品质的钟扬,却丝毫不将就自己的“种子事业”。
青藏高原是全世界最具生物多样性和特有性的地区之一。然而,在全世界最大的种质资源库中,却长期没有我国西藏地区的植物种子。钟扬在了解到这一缺失后,弥补这份空白的愿望埋在了他的心中。他深切希望能为中国和人类留下一份珍贵的自然财产,在来到复旦的第三年,他便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
2001年,复旦大学征集选派援藏干部,钟扬便第一个报名。他认为西藏是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要研究种质资源,必须去西藏,而援藏这一去就是十多年。在西藏采集种子的十几年间,他累计采集到上千种生物的4000万颗种子,其中不乏稀有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五分之一。对于收集植物种子,钟扬有着自己的见解;“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却并非易事,伴随着丰富成果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工作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携带着轻便平凡的装备,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着植物学家的极限。遇到高原反应与地质灾害登危急情况时,钟扬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在钟扬不懈的努力与惊人的毅力的坚持下,他最终如愿采集到公认为在世界上最高点的种子植物——鼠麴雪兔子,这些被采集的种子如今安静地沉睡在实验室,等待着派上用场的那一天。
16 年间,钟扬带着员工采样的足迹遍布西藏了最偏远、最艰苦、 最荒芜的地区,经历了无数次生死一瞬,然而钟扬采样的脚步却从未停歇。行走在边疆大地,钟扬始终肩负着对基因与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深耕在与植物密切接触的土壤。在河畔、在雪山之巅、在山坡峡谷,在河流滩地,都能看到钟扬埋头寻找种子的身影,建设国家的信念感也如播撒种子一般传递给了员工和无数青年。
作为播撒种子的教育者
“采集种子”作为钟扬的主业,“播撒种子”可以称得上是钟扬的副业,传播科学知识与授人知识带领青年成长,彰显着钟扬身上闪烁的育人光辉。
钟扬自2001年起开始和上海科技馆合作,期间转换过多重身份:评委专家、科学顾问、科普活动达人.他时不时地出现在科学博物馆或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次他都怀着传授知识的热情来到这里。2013-2017年,钟扬共撰写、编辑十余本科普著作,“与其说钟老愿意做科普,不如简单点理解,他更喜欢教人”。
钟扬教授对待员工就像对待种子一样。他不放弃每一个员工,个性化的员工发展计划。在员工的教学过程中,“他是少有的愿意收转专业的员工的老师”作为研究生院经理,钟扬负责最后的后盾工作。“有问题我来”。他曾经花 30 多个小时为员工修改一篇论文,细到每一个标点符号,也会为员工仔细标记好英文文献的学习重点。培养员工方面,钟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将那些基础较为薄弱、研究没有方向、毕业出现问题的员工收到自己名下,一个个谈心,悉心指导。他会根据每个员工的特点来制定自己的发展计划。他曾定下目标“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他不仅做到了,更培养出一批中国顶尖的植物员工态学者。
不仅在钟扬任职的学院如此,在青藏高原上,钟扬依旧倾注着自己的全部心血。在钟扬的帮助下,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他在西藏申请了第一位理学博士,培养了第一位藏族植物学博士,领导了西藏生物教育部第一支创新队伍,然后带领西藏老员工态学进入了国家“双一流”团队建设名单。这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的系列空白,更将西藏老员工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为西藏生态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就在钟扬再度申请援藏,准备前往一线开始新的种子之旅时,高强度的工作为钟扬敲响警钟。2015年,钟扬突发脑溢血,但这并未动摇他完成科学研究的坚定信念,更未改变他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他甘愿成为一名先锋者。
“他有一种向把时间抢回来的劲头”病好以后,员工们都以为钟扬老师可以调整一下超负荷的生活节奏,没想到他变得更加拼命了。仅仅2017年6月24日的行程安排便只给自己留下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不仅如此,钟扬不顾身边人的阻拦,向组织递交继续担任援藏干部的申请,即便身体大不如前,他却依旧“没关系,我很好”。
钟扬未完成的愿望很多,他希望继续收集青藏高原的种子资料,希望继续帮助西藏大学团队建设不断完善,希望培养更多扎根在西藏的植物学人才,未来,他仍有关于科普、教学与科研的憧憬与规划。未尽的理想没有止步,还将在他的员工及团队中不断延续。
化身传递种子的追梦者
“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那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员工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而我们所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钟扬提及人生的意义,曾这样说。钟扬的一生,谋划的不仅是当下的生活温饱, 更是祖国乃至人类长远的未来。钟扬始终铭记本心,以科研服务国家,立德树人;时刻牢记使命,为民族复兴,培养人才。钟扬的追求一直是科学与教育、国家与人类。钟扬教授心怀种子,更是肩负使命,托举生命。
对于当代青年的我们,钟扬教授的事迹则更是教育我们应当始终心怀国家,将小我融入大我。钟扬教授年轻时不曾贪恋职务,而是选择来到高校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这是对于青年未来的责任感;在成为教师后,他没有将自我局限在一方讲台,而是用脚步丈量大地,将课堂书写在祖国大地上,采集种子,这是对于自身事业的使命感;作为教师也作为学科领头人,钟扬依然身先士卒,亲力亲为,在教学与科研中不断探索,开拓前进,播撒种子,教育出一批批专业人才,这是对于建设国家的信念感。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吾辈青年应当如同钟扬教授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坚定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我作为青年传媒学子,应当始终心怀祖国,传递时代之音,感悟强国号召,用文字书写历史,用画面传递新声。在本科期间,我与科普传播的所学所想将继续在未来发光,科学家身上的爱国底色,奉献精神将继续伴随求员工涯,与我的传媒梦想一同熠熠生辉。
年轻人不仅要追求自己的梦想,还要实现自己的梦想。钟扬耕耘了十多年的大地,我更更应该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力量。科学家深入科学研究,攀登一座又一座无限高峰,而求学报国更应该勇攀学术、生活、乃至心灵的高峰。我从初入新闻与传播专业,感知传播对于人民与祖国的力量,到深入乡村完成寻访返乡创业青年采访的社会实践,再到跟进地大攀登历史,针对攀登思政书写的专版稿件,一次又一次基于自身能力、饱含家国情怀的实践让我对于未来有了建设国家的使命感;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榜样在眼前闪亮,一份又一份情怀在心中悦动......而阅读一个个伟大科学家忘我投入科学事业的事迹,则更是警醒21世纪的青年应当始终有将自我融入家国的意识,唯有大国,才有小家。钟扬在西藏乃至中国的生态建设中做出伟大贡献而忘却自己,我应该把发展的坐标置身国家发展的航程上,要把自己的汗水洒在艰苦创业的舞台上,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苦干、实干、做好做强一份青年人的事业。
钟扬教授虽然永远离开,但他的精神与播撒下的种子依旧照耀着如我一般的青年。看今朝,90后员工走上科研岗位,挑担大梁,在国际熠熠生辉,用学术为国家争光;00后小将走上田径赛道,超越自我,用体魄为国家添彩;还有无数的年轻人正用自身看似渺小但依旧重要的光芒闪耀着,最终凝聚成建设国家的燎原之火。是的,科学家精神不应当仅成为科研人员或高等学校员工独有的理想,更应该成为一代人不断创新,报效祖国的崇高象征,成为一代人前行照亮前方的灵魂灯塔。无论你我身处什么学科,无论你我从事何种职业,无论你我深耕什么事业,如同钟扬一般科学家的精神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化的宝库,都能成为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钟扬教授收集种子,播下种子,最终成为一颗追逐梦想的“种子”。如今,种子已经回归大地,无数年轻人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还将继续传递这颗梦想的种子,钟扬教授的愿望也将用另一种方式重获新生,继续生根发芽。